第四章 饷银之困

唐通昨日对崇祯私下派遣杜之秩监军的举动,内心充满了不满与疑虑。然而,今日皇上仅凭处置一名太监的果断,便奇迹般地重新赢得了唐通的忠诚。虽然这份忠诚的真伪尚待观察,但崇祯皇帝在收买人心方面的手腕,已然显露无遗。

安抚了唐通之后,崇祯皇帝独自坐在龙椅上,深思熟虑着接下来的战略。按常理来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可问题是,此刻的他面临着无兵无将的尴尬境地。大明后期的皇帝们,深受所谓“战神”的影响,兵权尽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

京城的军队中,虽然名义上有二十六卫,但其中二十一卫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兵部的钳制。崇祯能真正调动的,唯有锦衣卫和腾骧四卫。然而,腾骧四卫后来改编为精锐的勇卫营,此刻却被他派遣去千里之外的安徽,追击张献忠的叛军,可谓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即便拥有兵权,京师之中也缺乏可用的将领。面对如此困境,崇祯皇帝只能孤注一掷,寄希望于手中的两张王牌——锦衣卫和东厂。

“吴孟明,王之心!”崇祯皇帝闭目沉声道。

“臣在。”两人齐声回应。

“锦衣卫和东厂在京师各有多少人?”崇祯皇帝问道。

“回陛下,锦衣卫现有三千余人。”吴孟明回答道。

“回皇爷,东厂有两千人。”王之心补充道。

崇祯皇帝在心中默默盘算着。三大营、锦衣卫、东厂、禁军以及五城兵马司加起来,京师可用之人虽有三万八千之众,但除去皇城必要的守卫,真正能调用的兵力也不过三万六千余人。而李自成的大军号称五十万,实则也有二十万之众。即便出陕西后分成两路,进攻北京城的兵力也有十一二万之多。虽然数量没有外界传言的那般夸张,但其中有一半是李自成从陕西带出来的精锐之师。

以一比四的兵力对比,再加上老弱病残对精锐之师,崇祯皇帝深知这场战斗的前景并不乐观。然而,他更明白,要想守住北京,最关键的还是钱。兵力不足可以招募新兵,但招募新兵更需要大量的银两作为支撑。

皇帝与士兵之间的关系,就如同老板与打工人一般。有钱不一定能让士兵卖命,但没钱却肯定无法让他们为皇帝拼命。那些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士兵们,如果吃不饱穿不暖,又凭什么要他们豁出性命去保护稳坐金銮殿的皇帝呢?

至于钱去了哪里,又为何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些与士兵们无关。他们只知道,如果没有拿到应得的饷银,那么责任就必然在皇帝身上。崇祯皇帝对此心知肚明。

更何况,大明末年的军队战斗力并不低。有句广为流传的话便是明证:“明军不满饷,满饷不可敌。何处有满饷?辽东皇太极。”这句话虽然带有戏谑的成分,但却也道出了明朝军队的真实困境——缺乏足够的军饷支持。

“欠了几个月的饷了?”崇祯皇帝再次闭目问道。

吴孟明和王之心互相对视了一眼,都支支吾吾地不肯说话。他们不想揭大明朝的底,更不想在皇上面前丢脸。但崇祯皇帝却不容他们有任何隐瞒。

“实话实说!”他沉声道。

“是,锦衣卫已经欠了五个月的饷银。”吴孟明终于开口说道。

“东厂也是五个月。”王之心补充道。

崇祯皇帝叹了口气,心中充满了无奈与愤怒。据他所知,京师的锦衣卫和东厂已经是欠饷最少的部队了。

“你们自己算一算,补足之前的欠饷,再每人发五两守城银,总共需要多少银两?”崇祯皇帝问道。

吴孟明眼睛一亮,他不管崇祯皇帝从哪里弄来这些银子,只要肯发钱就行。片刻之后,他和王之心将所需的银两总数报给了崇祯皇帝。

“皇爷,锦衣卫和东厂共需七万五千两银子。”他们恭敬地说道。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没有说什么。他又问道:“你们知道三大营欠了多少饷银吗?”

吴孟明皱了皱眉,作为锦衣卫的头号人物,他自然知道一些内幕消息。总督三大营的是襄城伯李国桢,他并不想得罪这位朝廷重臣。而王之心也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因此也选择了闭口不言。

然而,崇祯皇帝却并没有给他们任何回避的机会,吴孟明,此刻我们需要的不是含糊其辞,而是直截了当的真相。你知道什么,就请坦诚地说出来,现在这种情况,实在没有必要再遮遮掩掩了。

是的,三大营的情况已经相当严峻。他们基本上已经欠饷长达八个月之久。”

$(".noveContent").last().addClass("halfHidden");setTimeout(function(){$(".tips").last().before("点击继续阅读本小说更多精彩内容,接着读

大明_开局徐家嘲讽_我杀敌升级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