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忠臣受命

崇祯皇帝在李邦华的一番慷慨陈词后,心中对他的才智和胆识愈加赞赏。他缓缓站起身来,挥手示意身边的几位大臣先行退下。待殿中只剩下他们二人,皇帝便亲自步下御座,走到李邦华面前,语气中满是诚挚与期待:“李御史,你的才识和胆略,朕深感钦佩。朕有意让你入阁,担任首辅之职,不知你有何想法?”

李邦华听到皇帝的话,心中虽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但他的脸上却依旧保持着沉着。他知道,首辅之位虽是无上的荣耀,但也是一块烫手的山芋。崇祯皇帝在位的十七年间,已经更迭了十九位首辅,他们中的许多人最终都未能善终。然而,他更清楚,这正是他展现自己才华、为国家尽忠的绝佳时机。

他深吸一口气,眼中闪过一丝坚定的光芒,恭敬而又不失诚挚地回答道:“陛下,臣深知内阁事务之繁重,规矩之森严。自古以来,入阁者皆需经过历练,方能担任首辅之职。臣若直接被提任首辅,恐怕会违背了祖宗的规矩。”

崇祯皇帝在听到李邦华的谦逊之辞后,微微一笑,他的笑容中带着帝王的自信与决断,语气坚定而不容置疑:“朕的话,便是规矩。”这简短的话语,如同晨钟暮鼓,回荡在李邦华的心间,让他明白,皇命不可违。

李邦华见皇帝如此坚决,心中虽有千言万语,却只能化作一声深深的叹息,他跪地,双手抱拳,声音中充满了感激与忠诚:“臣李邦华,谢陛下隆恩,愿为陛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然而,崇祯皇帝的目光如炬,他继续追问,语气中带着一丝探究:“李邦华,你怕死吗?”这个问题,如同一把锋利的剑,直指人心。

李邦华微微一愣,但很快他的眼中闪过一丝坚定的光芒,他的声音铿锵有力,充满了情感与信念:“若陛下让臣死,臣便无所畏惧。臣这一生,所求不多,只愿能为国家尽忠,为陛下效力。位极人臣,臣已得之;腰缠万贯,非臣所求;史书留名,臣亦不惧。臣所愿者,唯愿在陛下的英明领导下,为大明的江山社稷,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即使身陷绝境,臣也愿以死明志,让后世铭记,曾有一名忠臣,为国捐躯。”

崇祯皇帝在聆听了李邦华的肺腑之言后,他的眼中闪过一抹深深的满意。他静静地凝视着这位年迈的忠臣,心中早已有了决断。他明白,李邦华正是他长久以来寻觅的那名能够镇定朝堂、重整朝纲的栋梁之才。

但在赋予李邦华重权之前,崇祯皇帝还有最后的考验。他转过身,声音中带着肃穆与庄严:“朕欲寻一权臣,一能定乾坤、稳朝纲之权臣。朕将赋予他至高无上的权力,使他位极人臣,仅次于朕。朝臣、宦官、勋贵、宗亲,他若决断,朕不问其由。只要能为国筹银,不陷于贪腐,朕亦不究其责。只要朕在位一日,便保他一日荣华富贵。”

然而,崇祯皇帝的语气突然一转,变得严厉而坚定:“但是!”他的话语如同雷霆万钧,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个人,“朕若驾崩,那人的下场可能比严嵩更为凄惨!他或许名垂青史,或许遗臭万年,亦或是毁誉参半。李邦华,你能承受这样的重担吗?”

王承恩在一旁听得目瞪口呆,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皇帝这是要放权?要知道,崇祯皇帝向来厌恶权臣的存在。而且,正值国家内忧外患之际,放权岂不是更加剧了朝廷的风险?

但李邦华并未被这突如其来的重责所吓倒,“陛下,臣李邦华,虽年迈体衰,但心志犹坚。臣愿承担这重担,不惧任何后果。臣的一生,只愿为大明的江山社稷,为陛下的圣明治理,贡献自己的一切。哪怕前路荆棘丛生,哪怕身后名节难保,臣亦无怨无悔。因为臣知道,这是臣对陛下,对大明,最深沉的忠诚。”

崇祯皇帝听了李邦华的回答,心中大悦。他点了点头,说道:“好!李御史,你的回答让朕心悦诚服。暂且退下吧,朕即将召开朝会。”

李邦华遵旨退出偏殿。待他离开后,崇祯皇帝才收回目光,心中暗自思忖。他这么做有两个原因。自登基以来,朝堂上的血雨腥风已经让许多臣子心生恐惧,政令难以畅通无阻。他需要李邦华,这位有能力、有胆识的忠臣,来重启朝堂的活力,将君臣之间的矛盾转化为党派之间的竞争,以此激发朝政的活力。

同时,他也清楚,国家正面临着财政的困境和内乱的威胁。他需要借助李邦华的智慧和手腕,来筹集资金、惩治贪腐、平定内乱。他要让李邦华成为他的利剑,为他扫清障碍,开创一个太平盛世。

于是,他的声音再次响起,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权威:“王承恩,立刻召集百官,朕要在朝堂上议政。”

铛铛铛!

王承恩奋力敲响了那庄重肃穆的景阳钟。

其清脆而又震耳欲聋的钟声悠悠传出十余里,犹如惊天之雷,响彻了整个京城。

皇城内的众多百姓们在听到这钟声之后,皆禁不住大为一惊。他们满心以为是那穷凶极恶的流贼即将逼近,刹那间,个个满脸都是凄楚悲伤之色,嘴里还不停叫骂着:“天杀的流贼啊!”

北京城宽阔的大街上,晨起遛弯的人像往常那般悠然自得地提笼架鸟。街边那简易的早点摊旁坐着三五闲逸之人,当钟声疾速掠过时,众人纷纷交头接耳,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起来。

“万岁爷又敲响了钟,莫非是流贼要打进来了吗?”

“依我看哪,您说对了,流贼昨日攻破宣府,我估摸不出十天就能打到咱这北京城喽。”

“京师能守得住吗?”

“这谁晓得,反正流贼向来只是抢掠那些富贵大户的钱财,咱们这些贫苦的老百姓哪有什么钱给他抢呀。再说了,能不能守住那是万岁爷该操心劳神的事儿,咱们还是规规矩矩管好自个儿吧。”

“这天儿冷得够呛,回见。”

在那寒气逼人的城墙上,三大营的士兵和宦官们在凛冽的寒风中缩着脖子,止不住地瑟瑟发抖。

当钟声响起时,仅有几个小小的头目朝皇城的方向匆匆瞅了一眼,随后便匆匆躲在城墙的垛口后面,对着那几乎冻僵的双手使劲儿地哈气。

五花八门的兵器杂乱地散落一地,怀里揣着的窝头冻得硬邦邦的,即便啃不动也舍不得丢弃。这些缺饷少粮的人们别说是热气腾腾的馒头了,就是用来取暖的炭火都无力购买。着实冷得厉害!

崇祯十七年的春天,寒冷的程度简直超乎想象。

...

宏伟庄严的皇极殿内。

朝中的文武百官早就整整齐齐地聚集在了一起,崇祯先是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这才缓缓地步入殿中。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文武百官异口同声地叩头行礼。

崇祯稳稳地站在台阶之上,目光快速地扫视着眼前的群臣。

六部尚书里面有一大半都是奸邪之辈,侍郎之中此类坏种也为数不少。

扫视一圈之后,他的目光最终落在了内阁首辅魏藻德的身上。

这家伙看样子是命不久矣,看一眼算一眼啊。

“众卿平身!”

“谢万岁!”百官再次齐声叩头行礼。

魏藻德身着华丽的大红朝服,头戴崭新的乌纱帽,目光匆匆扫视一圈之后,大摇大摆地站出来后拱手说道:“陛下,据紧急军报称,昨日流贼成功攻破宣府,正朝着京师奋勇而来。”

明朝大臣在朝廷中的地位与满清相较,可以说是一个高高在上,另一个卑微低下。

大臣们在皇帝的眼中是臣子,并非奴才,没有动不动就下跪磕头的规矩约束。

崇祯微微点头并反问:“可有抵御敌军的有效策略?”

魏藻德的脑子飞速地转动着,他其实并无多少真才实学,不过是能言善辩罢了。看到崇祯询问他,当即说出了提前精心准备好的答案:“京师的军民齐心协力,必然能够抵御流贼。”

这种浮夸空洞的言辞!简直说了等于没说。

崇祯继续追问:“如何才能让军民团结一心?”

魏藻德恭敬地拱手施礼:“可用重金悬赏!”

他的这话刚说完,不止皇帝,就连他的下属吏部左侍郎沈维炳都对他露出了鄙夷的神情。

朝廷要是金银充足,也不至于让流贼从陕西一路披荆斩棘打到宣府!这简直就是在胡言乱语!

“众卿可有其他办法?”崇祯的目光看向了李邦华。

那封信必须要由李邦华说出来,相应的责任也得由他来承担。

身为君王在朝堂之上不能率先提出自己的观点,只能选择支持提出观点的人。倘若出错了,可以将责任推卸到臣子的身上,声称皇上是受到臣子的蒙蔽。

$(".noveContent").last().addClass("halfHidden");setTimeout(function(){$(".tips").last().before("点击继续阅读本小说更多精彩内容,接着读

大明_开局徐家嘲讽_我杀敌升级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