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朝堂之争

自古以来,君王鲜有自认过失,这被视为帝王之术的精髓所在。

回顾历史,崇祯皇帝在位期间,对于帝王之术的掌握似乎并不娴熟,甚至可以说,他对此知之甚少。

然而,这并非崇祯皇帝的过错,毕竟他并非生来就注定要继承皇位,而是命运的安排让他坐上了这个位置。

李邦华在得到崇祯皇帝的暗示后,缓缓抬起头,以一种冷峻的目光扫视了魏藻德一眼,然后坚定地迈步而出,向崇祯皇帝和众臣慷慨陈词:“陛下,面对当前流寇的凶猛攻势,为了保护大明的江山社稷,臣建议派遣太子前往应天府,同时让永王、定王以及六宫中的眷属和内廷中的大臣百官等少数人随行,其余人等则与陛下一同坚守京师,静待各地勤王之师的到来。”

“诸位大臣,你们认为这样的安排是否妥当?”

崇祯皇帝心中其实早已有了决断,但在众多大臣面前,他必须遵循既定的程序,让朝廷中的大臣们参与到决策过程中来。

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些朝中的士大夫们感受到与皇帝共同治理国家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李邦华的这番话,如同一颗重磅炸弹,立刻在寂静的皇极殿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陛下,万万不可!”左中允李明睿急切地跪倒在地,他深知太子朱慈烺尚且年幼,难以承担监国重任。他深信,即便朱由检皇帝亲自前往,面对南京六部官员的复杂局面,也未必能轻易取胜。

?

“李明睿,你怎敢如此大胆!”李邦华,都察院左都御史,义正词严地反驳道,“南迁之议,乃是周平、宋高之短视之策,岂能重蹈偏安一隅的覆辙?大明非宋朝,江山岂能一分为二?陛下与我等坚守京师,方为上策。”

?

李明睿,他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他所记录的太子起居,让他对朱慈烺的性情和能力有着深刻的了解。他明白,太子尚需时日成长,而在这风雨飘摇的时刻,他必须为大明的未来,为崇祯皇帝的决策,提供最真诚的建议。

?

“陛下,臣并非胆大妄为,而是出于对大明江山的深思熟虑。”李明睿的声音中充满了对国家的忠诚与忧虑,“南迁并非逃避,而是为了保存实力,以图后计。臣愿以身家性命担保,南迁之后,我们定能重整旗鼓,再图北伐,恢复大明的辉煌。”

陛下,国之危难,当以团结军民,坚守京师为首要之务!流贼虽势大,但京师城防坚固,火炮犀利,只要军民一心,坚守数日,待各地勤王之师齐聚,流贼必会自退。此时,太子若南行,必会引发人心惶惶,动摇守城意志,实为不智之举。光时此时站出来说道,兵科给事中光时亨,虽只是七品小官,却身怀重任,手握监察六部、弹劾百官之权,更有驳回皇帝批复之能力。他作为陛下的近臣,今日挺身而出,为保卫大明江山发声。

此二人之心,已显露无遗,欲亡我大明。陛下,臣恳请您明察秋毫,严惩此等奸佞之徒,以安民心,保国安邦!兵科给事中光时亨再次说道。紧随其后,吏部左侍郎沈维炳亦步亦趋,坚定地说:“陛下,臣附议光时亨之言,此乃关乎国运之大事,不可有丝毫动摇。”

紧接着,兵部尚书张缙彦也站了出来,他的声音铿锵有力:“陛下,臣亦赞同光时亨与沈维炳的提议。此等紧要关头,当以大局为重,坚守京师,方能保我大明江山无恙!”

随着兵部尚书的明确表态,朝臣之间的辩论迅速升温,左都御史李邦华引领着近两成的官员,他们共同上书,建议皇帝坚守京城,同时建议太子前往应天府,以备不测。这一策略旨在确保即使北京失守,大明的根基仍能稳固,为国家的未来留下一线生机。

朝堂之上,气氛紧张,如绷紧的弓弦,一触即发。光时亨挺身而出,他的声音铿锵有力,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决断:“陛下,李邦华在此刻提议南迁,无疑是动摇军心,惑乱民心,其言若妖,其心可诛,依我大明律法,此等行为,当以极刑论处!”

李邦华闻言,毫不示弱,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反击道:“光时亨,你目光短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身为朝臣,却不识大体,不知变通,德不配位,实为朝堂之耻,若论罪责,你更应当自省!”

在这紧张的对峙中,李明睿再次站出,他的声音带着一丝急切,却又不失稳重:“陛下,当前形势紧迫,若不趁早做出决断,待到流贼围城,那时即便想要南迁,也将成为泡影。我们必须当机立断,以保我大明江山社稷,以保百姓安危。”

“肃静!”王承恩随即出声,将皇帝的意志传达给每一位朝臣。

崇祯皇帝的目光如炬,穿透了朝堂的喧嚣,他转向内阁首辅魏藻德,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内阁什么态度?”

魏藻德感受到了皇帝的目光,他左右看了看,似乎在寻找同僚的支持,然后慢悠悠地出班,拱手说道:“内阁...还未商议妥当。”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迟疑,似乎在回避着什么。

“呵,”崇祯皇帝冷笑一声,这笑声中蕴含着对魏藻德迟疑态度的不满,也透露出对内阁效率的失望,“你们几个立刻商议。”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命令的口吻,不容任何拖延。

在这紧张的气氛中,崇祯皇帝的决断如同利剑出鞘,直指问题的核心。他知道,历史上的魏藻德早已做好了叛变的准备,他的忠诚早已不复存在。

他说“像我这样有才能的人,无论天下如何变幻,李自成都会视我为座上宾,必将以佳肴美酒相待!”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了自信,仿佛已经预见了自己无论在何种局势下都能稳坐钓鱼台的未来。

因此,魏藻德并不真心希望崇祯皇帝的计划能够成功。他的内心深处,有着自己的一番算计:如果京师能够守住,他作为内阁首辅自然功不可没;而如果京师不幸失守,他便可以将皇帝和三位皇子作为自己投降大顺的筹码,以此换取新的荣华富贵。

“同样也是一份天大的功劳!”他心中暗自思忖,无论是在大明还是大顺,对他来说,都不过是换个朝廷继续当他的朝臣,皇帝的更迭并不影响他的权势地位。

魏藻德回过头将目光投向其余三人,低声问询意见。

原本内阁有七人,前首辅陈演,阁臣蒋德璟已然辞官。李建泰前往驰援山西时在保定遭流贼擒拿,现今内阁算上魏藻德仅余四人。

其余的三位内阁成员分别为方岳贡、范景文以及邱瑜。

在这些人当中,范景文乃内阁次辅,兼任工部尚书,其职位与权力均高于其他二人。

方岳贡与邱瑜心里明白谁都不能招惹,齐声说道:“:我等皆听从首辅与次辅之高见。”

范景文见状,挺身而出:“微臣以为,李御史之计策甚为妥当。我大明军队目前粮饷匮乏,远赴南京之路既漫长又充满变数。若途中因军饷不继而引发哗变,其后果不堪设想。”

魏藻德闻言,微微摇头,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忧虑与考量,反驳道:“范大人之言虽出于对国家军队的担忧,但亦有失偏颇。京师守军本就不多,若太子南迁再分兵护送,城防将更显薄弱,守城之责将更加艰巨,太子年岁尚小,若独自前往应天府,路途遥远,人心难测。朝臣、宦官,乃至后宫之中,若有人心怀不轨,干政其间,必给大明带来无尽的祸端。

接着,他的话语转向了京师的重要性:京师乃我大明之根基,是天下之中心。倘若陛下舍弃京师而离开,无异于将半壁江山拱手让给流贼,这绝非明智之举,当下理应牢牢守住京师,静待勤王大军前来。这句话直接回应了李邦华提出的南迁观点。

$(".noveContent").last().addClass("halfHidden");setTimeout(function(){$(".tips").last().before("点击继续阅读本小说更多精彩内容,接着读

大明_开局徐家嘲讽_我杀敌升级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